欢迎光临看看米 - 看足球频道,如果您觉得还不错,不妨和身边的朋友分享~!

历史课:颠覆世界足坛的6大战术革命

编辑:看足球   来源:zq.kankanmi.com     点击:       评论

历史课:改变世界足坛的6大战术革命

对于19世纪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并不复杂。除了守门员外的10个队员在球场上象猎杀动物一样追逐皮球,没有科学的研究和严谨的战术为指导,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皮球踢入网窝。尔后,随着规则的全面化以及对足球研究的深入,慢慢就有了战术体系之说,从简单到复杂,从杂乱无章到分工有序等等,可以说,现代足球的发展离不开战术体系的推动。

自19世纪70年代以降,世界足坛历史一共有过6次大的革命性发明,其中就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链式防守、全攻全守以及当下流行的Tiki-taka,其实精彩的足球战术史,伟大的改革远不止于此,这篇文章我们将为大家介绍6个在足球历史上有过及其深远影响的战术革命。

1.配合打法 19世纪70年代

现代足球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不断传球的基础之上的,但这并不是全部。在早期的足球比赛当中重点是球员的盘带过人,而且互相之间的站位也没那么讲究,想要到哪直接带球过去就是。其他人需要做的是等带球队员丢球之后再去上抢。18世纪后半叶的足球比赛更像是英式橄榄球的较量,而不是现代足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少有相互之间的传球配合。

当然,这种打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进步,女王公园队在19世纪70年代统治着苏格兰足球,甚至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同英格兰相抗衡。在1872年女王公园和英格兰的比赛中他们的配合打法让对手大吃一惊,尽管英格兰人身体更加强壮,基本功更扎实,但女王公园更像是一支球队,进攻时都是两两配合,而且还会将球传给另一侧的队友继续推进,这个在我们现在看来极其简单的打法在一百多年前堪称平地惊雷,打响了足球战术革命的第一枪。

尽管最终双方0-0战平,但这一先进的打法给英格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球是可以传递给位置更好的队友,从而提高进攻效率,这就像是为足球比赛开创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当然,配合打法很快就风靡英伦三岛,之后再传到了欧洲大陆。

2.WM阵型 20世纪30年代

在足球世界,有时候战术和阵型是可以互换的,绝大多数重要的战术发展都强调风格多过于具体的阵型站位,但WM却是个例外。

金字塔体系,也就是2-3-5阵型在上世纪20年代称霸世界足坛,而越位规则的出现缺让这曾经雄霸一时的阵型风光不再。1925年国际足联把之前的剩2人越位改为剩1人越位,也就是说过去大多数球队采用的上压造越位战术不适用了,继续采用高位防守造越位的风险很大。在越位出现的早期,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规则是怎么一回事,但还是鲜有人做出颠覆性的改革,因为那意味着困难和冒险,毕竟前锋多就意味着得分机会多。

直到阿森纳主帅查普曼的出现,他意识到完全适应越位规则是极其有必要的,查普曼把当时阿森纳的防守阵型重心后移,把原来的一名中场球员回撤变成第三名后卫,也就是全新的中卫,主要战术改变为防守反击,在加强防守的同时也从本上颠覆了球队的防守体系。

因为从前面后撤了一个人,球队的中场变得薄弱起来,查普曼就安排两个内锋往后站,前场只留一名中锋和两个边锋,于是2-3-2-3阵型或者我们通常将的WM阵型就此诞生。现在足球的主流是4后卫,甚至5后卫也不少见,中场也喜欢囤积重兵,反倒是锋线上人员最少,跟百年前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3.匈牙利站位 20世纪50年代

1953年匈牙利6-3大胜英格兰的比赛是足球历史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在强大的战术面前,现代足球鼻祖被打的找不着北,匈牙利人利用边锋和中锋的速度拉开插上使WM阵型的3中卫吃尽了苦头。一年之后在布达佩斯,他们7-1再度重创三狮军团,连续两场世纪大战的失利也标志着流行国际足坛30年的WM阵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在那场6-3中,匈牙利的希代古提身披9号球衫,他在场上完全盘活了整支球队,作为一名前锋,英格兰方面本以为他会和中后卫拼身体,但实际情况是希代古提回撤到中场远离对方的后卫,他的回撤既加强了中场的传球,同时也给另外4名前锋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防守上匈牙利人也做出了创新,约瑟夫·扎卡里亚斯本来是一名中场,但他却后退变成了第二中卫,让两个边后卫到了更加靠近边路的地方,就像现在的4后卫。4后卫在这一战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也让它很快就风靡世界。

当然,匈牙利的伟大远不止于此,他们更加注重前场队员的无球跑动,而不是直接和对手拼刺刀。时任匈牙利主帅古斯塔夫·西贝斯的格言就是“足球永远跑得比人快”,全队讲究快速出球,高速运转的皮球和球员大范围的跑动使球队始终保持流畅的多点进攻。最终他们也大获成功,并且深远的影响了足球发展的进程。

4.链式防守 20世纪60年代

链式防守的意大利语叫做Catenaccio,意思为螺栓,我们也可以叫它门闩战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得上是防守足球的代表,而且这个特殊的防守体系也的确改变了后来的防守足球,清道夫这个概念也在这套体系中发扬光大。

奥地利人卡尔·拉潘是第一个创立清道夫战术体系的教练,后来意大利人罗科在斯蒂纳队继续改进链式防守体系,同时保留了清道夫这一特殊的位置。

再后来阿根廷人埃雷拉在国际米兰继续再度防守体系,他的办法是在四后卫身后再放一名清道夫,严格执行人盯人战术,同时也需要有侵略性,当然对身体的要求也很高。后防线上多出来的这名清道夫让整个防守体系的稳固性更上一层楼。

通常来说链式防守的后卫加中场就已经消耗了8-9名球员,真正可以投入进攻的兵力很少,所以场面会比较沉闷。埃雷拉后来也抱怨说许多复制链式防守的球队防守起来比他的国际米兰还要专注,重心完全放在清道夫身上而忽略了助攻型边后卫,而当年法切蒂等人的前插助攻正是大国际取胜的法宝之一。

无论如何,许多球队都追求在防守时人员数量的优势,不丢球才是最重要的。

5.全攻全守 20世纪70年代

或许全攻全守战术是足球历史上最能让人肃然起敬的发明,米歇尔斯的这套体系在阿贾克斯、巴塞罗那以及荷兰国家队大放光芒,而且将人盯人防守的缺点暴露无遗。

在米歇尔斯的球队当中,球员没有固定的位置,他们不断地交叉换位吸引对方的防守达到破坏对方阵型的目的。在这套战术体系当中每位球员的角色都不固定,他可能是后卫,可能是中场也可能是进攻球员。当时荷兰队的防守是从前场做起,而进攻的发起端则是后防线。

有时候在场上踢球球员们会不自觉的向自己喜欢的位置移动,但实际情况却并不能如此,足球需要系统化、战术化,比如我们常见的垂直换位,当右后卫前插助攻时一般右中场就会给他补位,而横向的换位则相对较少。

克鲁伊夫是这套战术的完美执行者,一名拖后中锋同时可以在前场任何位置游弋,他出色的跑动能力可以为队友创造丰富的进攻空档,而这正是全守全攻的关键所在:永远都在寻找空档。

6. Tiki-taka 近十年的时间

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从巴塞罗那和西班牙国家队身上找到上述战术改革的例子,但是在2008-2012年这几年的时间内,西班牙也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足球改革,那就是快速短传,控球至上。

巴塞罗那很早就开始注重中场的控球权,他们很少打防守反击,他们更习惯于在中场将皮球牢牢控制在脚下然后再创造得分机会。毫无疑问巴萨是一支是视进攻如命的球队,加泰罗尼亚人有时候就是将控球当做一种防守战略,球在我的脚下你怎么都发不起进攻。

正是靠着这套理念,以巴萨战术为蓝图的西班牙国家队在2010年世界杯拿到了最终的冠军,7场比赛他们只打进8粒进球,其中还有一球是决赛的加时赛伊涅斯塔所进,进攻确实谈不上犀利,但斗牛士军团在淘汰赛阶段却是一球未失,防守相当稳固。很快,这种控球打法就在全欧洲流行开来。

当然这种控球打法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防守反击型打法在过去的几年内也十分流行,甚至连现在的巴萨在恩里克的改造下也会使用这一战术。现在来看还很难讲Tiki-taka的影响会持续多久,但是这种控球流战术确实给足球世界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并且会一直改变下去。


看足球网为球迷更新最新的:历史课:颠覆世界足坛的6大战术革命
足球视频录像回放和高清下载可登陆:《看足球网